无障碍浏览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建设】肿瘤与血管介入微创治疗中心:沪闽专家携手,技术平移——骨肿瘤微创治疗新突破

发布时间 :2024-12-16 19:01 | 来源:本网

  近日,我院肿瘤与血管介入微创治疗中心介入团队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科专家何新红主任医师的指导下,完成我院首例骨病损射频消融术联合椎体成形术。这一技术的落地不仅开启我院在骨肿瘤微创治疗领域的新篇章,更是上海先进医疗技术平移的典范。

  患者李先生(化名)确诊胰腺癌,同时伴随多处转移,尤其是腰椎压缩性骨折,甚至可能导致截瘫。经过我院介入科林海澜主任医师团队与何新红主任医师的联合评估,决定采用骨病损射频消融术联合椎体成形术这一微创治疗方案。
  手术由何新红主任医师指导,陈章贤主治医师、吴忆君医师配合实施。在CT的引导下,手术团队定位病变椎体,使用射频消融针穿刺目标病灶。随后,将细针穿刺病损的锥体,准确、快速地将骨水泥注入椎体病变区域,填充完整,修复骨骼结构,稳定椎体功能。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疼痛明显减轻,24小时后即可下床活动。
  射频消融术通过高频电流的热效应精准消融病灶,高效杀灭肿瘤细胞,从而达成痛点的精准解决。与传统手术相比,它以微创、恢复迅速、并发症少而著称,尤其适合转移性骨病损的治疗,但无法解决脊柱的稳定性问题。而医用骨水泥按一定比例混匀后快速填充骨缺损区,凝固塑型,形成与优质建筑水泥一样坚固聚合体,增加锥体的支撑能力和稳定性,避免骨质进一步塌陷对神经和脊髓的压迫,有效的缓解神经性疼痛,聚合过程产生的热量也能够近距离抑制肿瘤,减轻肿瘤性疼痛。
  何新红主任医师介绍,锥体骨转移瘤的射频消融序贯椎体成形术(骨水泥填充)治疗,将两种四级微创手术结合在一起,发挥各自优势,治疗更彻底、疗效更持久。椎体成形术在止痛的同时,还能加强脊柱强度。近年来,这样的联合疗法被广泛应用于椎体继发性恶性肿瘤的治疗中,为手术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林海澜主任医师表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介入科此次通过远程会诊与现场指导的双重形式,与我院介入微创诊疗团队开展学术与技术交流,完成了一次跨越地域的技术平移,为我院未来开展该介入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主亭副院长强调,此次技术平移的成功,既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技术力量在我院的再现,也是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之间协作的一次成功范例。未来,我院将继续秉承初心,与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携手并进,让更多患者能够在家门口接受高水平的治疗。
  
科室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福建医院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作为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的创新项目,整合外科、内科、介入科、放疗科等方面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为患者提供一站式、一体化服务。是国内最早一批开展钇90-SIRT肝肿瘤介入治疗的单位,也是福建省首家开展该技术的单位。
  肿瘤与血管微创介入治疗中心是肝胆胰肿瘤诊治中心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先发展科室。是福建省内具有完善的肿瘤介入治疗体系的少数医院之一,临床,教学,科研同步发展,具有丰富的血管介入治疗手段的同时还有丰富的非血管介入治疗技术,常规开展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肝动脉持续灌注化疗术(HAIC)、肝动脉栓塞术(TAE)、肝动脉放射性栓塞术(钇90微球放射性介入治疗)、经皮门静脉栓塞术(PVE)、经皮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PTVE)、经皮脾静脉栓塞术(PSE)、经颈静脉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门静脉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胆道支架+125I粒子条植入术、射频消融术(RFA)、微波消融术(MWA)、经皮碘125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管置入术(PTCD)、腔静脉支架植入术、髂静脉支架植入术,腹腔神经阻滞术、静脉输液港植入术等。对头颈部肿瘤、胸部肿瘤、肝胆胰脾肿瘤、消化道肿瘤、妇科肿瘤、软组织肉瘤及肿瘤相关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有丰富经验。
附件下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