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之所以被称之为“癌中之王”,原因在于这是一种侵袭性很强的恶性肿瘤,具有发生淋巴结转移、肝内转移、腹腔种植的特点。该病症的死亡率也很高,平均生存期不到一年,但某些特殊类型的胆囊癌患者能够从免疫治疗中得到长期获益。
日前,胆囊癌患者王先生(化名)前往我院随访,自接受我院肝胆胰肿瘤内科专家团队的免疫治疗以来,肿瘤退缩65%,已生存超2年。
2年前,60岁的王先生在外院确诊胆囊腺鳞癌,并进行了手术,术后3个月出现肝门区复发病灶,腹壁出现转移病灶,随后求诊于我院肝胆胰肿瘤内科杨建伟主任医师、黄莎副主任医师主诊组。在完善相关检查后,医疗团队发现治疗的突破点在于其属于高度肿瘤突变负荷的胆囊癌,肿瘤突变负荷(TMB)高达14.4 Muts/Mb,这提示肿瘤具有强免疫原性,因此,医疗团队为王先生进行PD-1抑制剂(免疫治疗)联合化疗的药物治疗。
经过数月的治疗,患者的肿瘤退缩65%。截至目前,这一疗效已持续保持了2年之久,远超平均生存期。
黄莎副主任医师介绍,PD-1/PD-L1抑制剂(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已成为胆道恶性肿瘤一线治疗的新选择。其中,部分患者能从免疫治疗中得到极大获益,比如该例高肿瘤突变负荷的胆囊癌患者。既往的临床研究表明,肿瘤突变负荷超过10 Muts/Mb的患者,通过免疫治疗可以延长生存期,这例患者恰好印证了这一研究结果。因此,在治疗前,医生会为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分子检测,即利用手术或者穿刺活检的组织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或是基因检测,以判断是否存在免疫治疗获益的疗效预测分子标志物,这也体现了精准治疗的理念。
科室简介
福建省肿瘤医院肝胆胰肿瘤内科开展胃癌、肠癌、肝癌、胰腺癌、胆道癌、神经内分泌肿瘤等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联合外科、介入科、放疗科积极推动消化道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建立针对消化道肿瘤并发症及药物治疗肝毒性的规范化诊疗体系。
由杨建伟主任医师、黄莎副主任医师牵头组建省内首个神经内分泌肿瘤多学科诊疗(MDT)小组及福建省抗癌协会神经内分泌肿瘤专业委员会,参与多部神经内分泌肿瘤诊疗相关指南的编写,在福建省内积极推广神经内分泌肿瘤精准个体化、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
科室在抗肿瘤治疗的同时关注抗肿瘤药物相关肝损伤。聘请我国药物性肝损伤领军人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茅益民教授为特聘教授,构建全面有效的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的诊治体系,保障患者的治疗安全及疗效。
科室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每年新启动参与国内、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超过40项,目前在研临床研究60余项,每年惠及400多例肿瘤患者,涵盖消化系统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全程治疗,为肿瘤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肝胆胰肿瘤内科 黄莎/文
肝胆胰肿瘤内科 杨建伟/审